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析河南非遗舞蹈的表演特点及发展 ——以南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受黄河的哺育,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非遗舞蹈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九莲灯,主要发展地区为豫西南地区的南阳市

河南地处中原,受黄河的哺育,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非遗舞蹈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九莲灯,主要发展地区为豫西南地区的南阳市镇平县。本文将从豫西南地区的舞蹈发展历史着手,具体分析传统歌舞艺术作品《九莲灯》的表演形式与发展创新对策。

一、豫西南地区舞蹈的发展

豫西南地区民间舞蹈的发展繁盛期是在清代和近代,流传的民间舞蹈多达67种。改革开放以后,春节、元宵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各地集镇上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或庙会时,基本上都有大型民间舞蹈演出活动。舞蹈起源于劳动,是关于民众劳动情景的艺术,豫西南地区舞蹈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生活的鲜活可爱给这些舞蹈注入了灵性,舞蹈内容的真实,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豫西南地区的舞蹈一时间迅速兴起,旱船舞、竹马舞、高跷舞、秧歌舞、霸王舞等在民间十分盛行。但是此后一些优秀的民间舞蹈,因为保留着原始表演形式,没有在发展中进行创新,没有跟上时代的审美需求,导致逐渐没落。

二、传统歌舞艺术《九莲灯》的表演特点及发展创新

(一)《九莲灯》的形成与发展

《九莲灯》最开始由九位男演员扮女子,每人拿四朵莲花灯来拼一个造型,并不断变换队形,拼出一系列不同的图形或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演员改为女生扮演。音乐由击打乐和人声组成,后加入唢呐等乐器。《九莲灯》主调分为《快对花灯调》《慢对花灯调》《出嫁歌》三个主调,演出时会夹杂一些镇平民歌小调,《金刚调》《呀哟调》《旱船调》。《九莲灯》的唱腔朴实,舞蹈优美,唱词内容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九莲灯每个造型都伴有歌词,每段歌词都讲述一个小故事。如“桥”是牛郎织女的“桥,桥,对上一个鹊天桥,夫妻隔在河两岸,要的见面在今宵”的“鹊天桥”;“轿”是“大花轿”,讲的是“谁家姑娘出了嫁,旗罗伞扇打火把,喇叭嘀嘀嗒”的姑娘出嫁情况;“船”是“秋江船”,“塔”是“雷峰塔”。随着时代的发展,“桥”也是“桥,桥,对个武汉大铁桥,汽车火车桥上过,一不晃来二不摇”的武汉铁桥,这说明了《九莲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镇平县文化馆的《九莲灯》传承人申敏华女士60多年致力于《九莲灯》的挖掘整理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将其规范化、系统化,作曲编创了450小节的《天宫瑶池》《下凡观灯》《对花灯》《不愿回天宫》4个部分的故事情节。申敏华女士带头编排的舞蹈先后获得河南省第五届文艺汇演一等奖和河南省第五届音乐舞蹈大赛金奖。2009年,《九莲灯》申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九莲灯》舞蹈表演形式及特点

《九莲灯》是由九位演员扮作仙女形象,展现在凡间观赏花灯、对花灯的场景。1949年以前,参与表演的是男子,男扮女装,扮作仙女。1949年之后,扮演者由男子变为女子。手拿用六根竹篾扎成六个花瓣骨架、每孔插一片莲花瓣、瓣边相靠的莲花灯。音乐由歌曲、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三部分组成。伴奏是打击乐,后来又增加了弦乐,使旋律更加流畅,极富美感。舞蹈常用的队形有倒卷帘、龙吊挂、螺旋形等,相应的舞蹈动作发生变化,拼出的画面也发生改变。可以是景,如长城等;也可以是物,如伞、绞剪等;还可以是字,如天、太等。这使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九莲灯》舞蹈表演形式有这样几个特点:(1)表演使用的道具结合莲花的形状进行仿造,并在灯芯中放置特制蜡烛,风吹不倒,舞动不灭。(2)初期表演者男扮女装,扮作仙女。(3)音乐优美独具特色,由歌曲、锣鼓、唢呐曲牌、打击乐、弦乐等融合而成。(4)舞蹈队形复杂多变,可以变换出景、物、字等。(5)表演内容贴近生活,边歌边舞,有较强的代入感。

(三)《九莲灯》的发展现状

1980年,镇平县原文化馆副馆长、省音乐协会会员申敏华同志对《九莲灯》做了较大改动,她把整个内容情节以一个故事为主题,贯穿起来,使之系统化和情节化。此后,多次参加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比赛,均获大奖。在中国镇平历届玉雕节开幕式上《九莲灯》大显身手,深受国内外各界来宾好评。目前,该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九莲灯》的传承与发展

《九莲灯》目前的发展情况是比较好的,在对其传承方式的研究中,引发了我们对豫西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如何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面对豫西南地区非遗舞蹈的现状,首先,我们应重视豫西南地区非遗舞蹈。豫西南非遗舞蹈属于传统舞蹈,是流传于民间,并带有浓重的民俗特色,其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传承,可体现在多种途径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与传承者建立纽带关系,走访豫西南地区,虚心请教和学习,深入考察,了解历史渊源。还可通过走进高校课堂,大力弘扬和传承豫西南地区舞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自媒体的出现,也可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制作相关视频,创建公众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豫西南地区的非遗舞蹈。在教育方面,各大高校投入资金,开展《九莲灯》舞蹈的学习课程。其次,可将豫西南地区舞蹈系统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还可在原本的舞蹈动作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融入多种元素,编创舞蹈组合和舞剧,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教授者更应深入研究,挖掘舞蹈背后的历史。这有益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传统舞蹈文化,而应弘扬和宣传,促进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网址: http://www.hntsgxk.cn/qikandaodu/2020/1026/539.html



上一篇:河南戏剧海报的图形语义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下河南舞蹈类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河南图书馆学刊投稿 | 河南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河南图书馆学刊版面费 | 河南图书馆学刊论文发表 | 河南图书馆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南图书馆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